close

創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資源有限(資金有限、人力有限、經驗有限....),而風險卻是未知。
問號卡通.jpg

很多人一開始只是憑著一股"憨膽",就一頭闖下去,其中運氣好的賺了錢,就被大肆宣揚,
像新聞、報紙常常有這種報導:25歲年輕人
從事網路拍賣,
最初只用3萬元投入,現在月賺50萬元;或者34歲老闆原本是竹科工程師,因為被裁員,決定自行創業,目前一年營業額900萬....

這種報導很吸引人,但其實掩藏了很多問題,例如:
報導總是取最大值,50萬可能是營業額(而且可能是最大值),扣除所有的成本後,賺的錢可能10萬不到...
(有
很多老闆都以為收到的錢就是賺到的錢,完全沒有財務概念,真的!)

又例如:
即使真的一年能夠賺個100萬、200萬,問題是,到底能夠賺幾年?
(如果真的回去翻三、四年前的報導,才會發現其實很多店、生意早就收起來了)

還有最大的問題是:
一樣闖下去,但結果是失敗,沒有被報導到的那群人到底有多少?後來怎麼了?
(如果你真的要創業,應該先了解這群人經歷了什麼事,再想想你願不願意成為其中之一。)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創業的風險很大,但是如果你真的就是非創業不可,那麼到底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降低創業失敗的風險?


我想,還是有方法的。


創業不一定全是高風險,因為創業的方式本身就有高低不同的風險,換句話說,也存在極低風險的創業。

最低風險的創業方式,就是長時間在同一個行業裡工作,除了累積資本之外,更重要的是累積所有的相關專業(包含技術、知識、市場、能力、人脈...等),等一切條件成熟時,出來自行創業自然就水到渠成。

這樣想就容易懂,如果你的朋友在這行待了很久,而且正是這一行裡的數一數二的專業人才,目前只缺資金,你願不願意投資他?
(應該會捧著錢請他別漏了讓你入股吧!)

這種創業方式
失敗的風險最低,也就是說最容易成功。最好
的例子就是張榮發。
(張榮發在成立自己的公司之前,待在航運業已經十幾年,有興趣可以看傳記,這邊不多說。)


相對於低風險創業,另一個極端就是高風險創業。

例如有些公司(或店面)創立之出,沒有錢、沒有經驗、什麼都沒有,只有一個想法或技術,也不知道市場存不存在。

像在這種情形下,一切都未知、失敗的機會太高,因此如何能降低風險,就是很重要的課題。


這裡有一個訣竅,如果沒說出來,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。
這個訣竅就是─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實際投入之前,先進行.......
測試」。



所謂「測試」,就是在創業之前以最低成本、最小規模的營運去模擬實際狀況。


(這很像我們要泡湯之前,會先以腳尖先下水,測試一下水會不會太燙,免得全身下去被燙的起水泡。所以也有人稱測試為「試水溫」或「試市場熱度」。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這不只是高風險創業適用,一般創業介於高風險和低風險之間,也同樣適用這個技術。

我們用比較普遍的例子來說明。

假設
你覺得這個地方開一家牛排館應該會賺錢,但你從來沒從事過餐飲業(更別說是牛排館了),而且牛排館一租個店面、裝潢、人事下去100萬就花光了,萬一不如預期,沒賺到錢就算了,還債築高台那可就慘了...

這種時候我們就要「先進行測試」。

例如,你覺得開牛排館會賺是因為這區域沒有賣牛排的人,但這裡的人應該會想吃牛排這樣的東西,(你認為有"需求",但不確定。)這時候我們可以先以一個小規模的方式去進行測試,例如:租一個攤位。

租一個攤位,不需要太高的租金成本,也不需要裝潢,人力不多,但是從客人吃的反應,我們就可以得知"這個地方的人是不是真的想吃到牛排這種東西"(有沒有需求);除此之外,由小規模的人力,我們也可以對人員的數量、遞補、訓練,還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更有概念。

而且最重要的是─萬一結果跟原本想的不一樣,虧損也不至於太大。



這就是「測試」的原理─
透過小規模營運以接近了解實際狀況。



除了上面用攤位模擬店面是一種測試以外,測試還可以應用在很多層面,
例如:
新產品大量生產之前,先生產小量進行試賣,免得生產了一堆賣不掉的庫存;
在花大錢做全國性的報紙廣告之前,先進行小眾雜誌廣告,測試廣告的訴求是準確的;
將同產品在不同的地區以不同的價格小量販賣,測試出市場能夠接受的合理定價....


總而言之,這是一個很有用的技巧,在實務上可以降低失敗的機率,希望對想創業的人能有一些幫助。

Young


我想到的
以股票來說,就是寫模擬單吧。測試自己想法的是不是正確,但我覺得也不是很逼真,至少在心情層面上是模擬不出來。
記得有web-game可以線上玩美股,給你虛擬1000美金玩即時美股,台灣好像沒有。

但其它比較大筆的投資方式像房地產,我就不曉得了

找人一起來投錢"測試"?

ARiK


我的看法如下:


這要看你想透過測試知道什麼?

如果是「想知道這樣操作會不會賺錢」,這個種問題就太籠統,測試沒有用。
因為就算你做測試賺錢,不表示下一次同樣操作也能賺到錢。這次讓你賺到錢的關鍵因素和下一次的可能不同,所以測試的結果也沒有用。(尤其以技術操作最是如此。)


但是如果是「想知道這種操作方式會遇到什麼問題」,就可使用測試這個技巧。
你可以買零股的方式進行小金額投資,然後看你原本投資的策略在真實情況下會遇到哪些問題、策略上的漏洞又在哪裡。
例如,你想知道以K線圖預測走勢會遇到什麼問題。你可以把出現某種特定線型的股票每個都買進一股(買進的種類要夠多,不然次數就要夠多),然後再追蹤統計後來的結果。也許你會發現每次符合預期的機率並不固定,這就等於什麼也不能掌握....(只是舉例,實際要做做看才知道。)

還有一種基本面型投資人會用的技巧,就是先買進一點點投資標的。這樣做比較容易對該標的有更進一步的了解。

例如:我看好宏達電的領導人,但是我對手機業的競爭情形不是那麼熟悉時,我就會先買進一股宏達電的股票。
熟悉一家公司需要時間,由於我有持股,之後宏達電、Apple、Nokia....的消息都變得跟我有關,慢慢地我就會更了解這家公司的優劣點,對於它的價值也會更有概念。如果之後出現絕佳買點(股價大跌時),我自然就能胸有成竹大筆買進。
(這是我實際的例子,但是越了解就我就越不確定宏達電能有持續性的競爭優勢,所以一直以來只有持有一股。最近該公司的狀況就證實了我的擔憂,我想我不太可能花大錢買進該公司。)


測試這個概念在投資上也可以用,不過在投資上的角色不像創業那樣重要;投資上,你選擇的投資策略大概就已經決定你會賺錢還是賠錢,測不測試其實差別不大,所以也少有人在這邊著墨。


以上是我的看法,供你參考。至於房地產投資能怎麼用,那就超出我的專業,要問板上其他大大囉~

Young


引述YOUNG大所說:測試這個概念在投資上也可以用,不過在投資上的角色不像創業那樣重要;投資上,你選擇的投資策略大概就已經決定你會賺錢還是賠錢,測不測試其實差別不大,所以也少有人在這
邊著墨。



不好意思,提出個笨問題。
您所說的*創業策略-試水溫*的說明小妹懂了,小妹之前對測試也有模糊的想法,但一直不知道其必要性,以為只是自己害怕失敗使然,現在比較清楚了,謝謝提示。

另想請教您文中所說的:在投資上你所選擇的投資策略就已決定你會賺錢還是賠錢這點,我不是很明白,為什麼您會這麼說?能否再作個簡單的說明呢水汪汪?又為什麼測試在此沒有適用的必要或必然性?

我覺得您提到的這個觀念,在個人經驗中確是事實,我也認同投資成敗關鍵是心理素質,而不是推理分析,但正因為少有人在這點著墨,我一直沒辦法徹底明白。

jar25


1.就股市投資來講,測試沒有太大的必要性是因為─"所有的測試都有人做過了"。

排除比較新的金融工具,像股票、期貨這種東西運作已經幾十年(可能接近百年)了,加上美國這麼大的證券市場,接觸過這兩種工具的人應該都有上"億"(可能十億)人次,也因此什麼千奇百怪的投資(或投機)方式都一定有人做過了。就像一個城市的所有巷道,只要時間夠久或人數夠多,再偏僻的巷子都一定有人經過。

接下來,只要是一家資金雄厚的投資公司(這邊指的是靠投資收益養活自己的公司,不是賺手續費的公司),手下有一個人找到的投資(或投機)策略是長期可行的,那麼之後這家公司只要一直募集資金持續擴大這個投資策略的規模,光靠投資收益就賺不完了。

所以我們可以研究一下,歷史以來有沒有能靠期貨收益過活的公司?有沒有靠技術型操作買賣收益能過活的公司?有沒有靠基本面投資收益過活的公司?(這邊指的是不靠手續費收入,而且不能只是曇花一現,要能長時間存活的公司。)

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投資策略的選擇比做測試要重要的多。因為夠長的時間和夠多的人數已經讓所有的測試都發生過了,我們只要去找出這些測試的結果就可以了

類似的說法,彼得林區:「如果技術型(Timing)操作可行的話,你一定會聽過某人的名字,就像你聽過巴菲特。」





2.測試比不上投資策略重要另一個原因是因為─大多數人分不清投資和投機的差別

投機和"時機"有關,而且投機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是:賺錢的模式很少重複。也就是說,這次賺到錢的因素和下次賺到錢的因素都不同(或者是賺錢的因素會改變)。這種情形下,測試就沒有意義。

例如,這次A股票因為資產重估增加,所以我買進的股價上揚賺到了錢。這是不是表示下次只要有公司也是資產重估增加,我買進就能同樣賺到錢?答案是否定的。因為可能出現其他因素導致股價不漲反跌。(例如:整體股市重挫、公司業績惡化、其他利空消息...)所以即使先前測試結果可行,也不能代表你實際操作沒問題。

投機賺錢背後的因素通常很複雜,不是單純一個關鍵就決定獲利。像上面的例子,資產增加看起來是股價上揚的關鍵(資產股),但仔細看就會發現:整體股市表現也是關鍵、公司業績表現也是關鍵、有沒有人炒作也是關鍵、甚至其他還不知道的消息也都是關鍵....(因為只要其中一個發生變化,結果都會跟著不同。)而這些關鍵的比重誰也說不清楚,甚至不同時間點重要順序也會變動。也因為如此投機的策略通常很難長期執行。你可以賺了1000次,然後在第1001次賠光。

所以如果你的做法是投機,即使做了測試,也不能降低風險。這就是我認為你選擇什麼投資策略其實比有沒有做測試更為重要。

參考看看吧。
Young


謝謝Young大 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解說你好神

除了解決我的疑惑外,您還另外奉送了投機跟投資最大的差別點,
投機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是:賺錢的模式很少重複。這簡直就跟富爸爸裡區分資產與負債的方法一樣,簡單明確,不易混淆。

看了您的說明,真的覺得,投資確實不需要艱深晦澀,或是鑽牛角尖,可能我須要對於普遍現象保持理解,培養自己的觀點。您的觀點真是直指核心,謝謝您肯花時間解答,這種對您而言很簡單的道理,而我卻體會不到這一層,被似是而非的迷霧擋在外頭,難怪常常犯錯,原來是我根本沒看清楚我該看的東西。

另外,有關您提到投資策略的選擇比做測試要重要的多。
因為夠長的時間和夠多的人數已經讓所有的測試都發生過了,我們只要去找出這些測試的結果就可以了。的確的確。
那......小妹可以很貪心的再討教一下,您有推薦的測試結果或是您以為較佳的投資策略嗎?害羞
PS.我知道定策略要因人而異,並適當修正,那麼擬定策略前您認為應有何種心態?有沒有什麼是特別容易誤觸的地雷或不該犯的錯誤,PS我不想住進三隻小豬的稻草木板屋裡去(我會努力爬文吸收)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挖到寶不肯放手的JAR


依我來看,能夠看清楚股市原本樣子的,就只有巴菲特投資方法的理論基礎;也就是說當你以巴菲特的角度來看股市,你會發現所有的困惑都會消失,沒有什麼是不能理解的。把他的原理捷取片段,就可以衍生出很多種基本面的操作方式。
(用數學的術語來比喻:股市如果是一個大方程式,巴菲特的原理就像"通解",很多可行的投資方式就是"其中一解";通解就是所有解的和。另外還存在"特解",跟通解不相關,像套利就是。)


但是巴菲特自己操作的方式不能完全適合一般個人(因為他是以B象限的方式做),個人投資要學巴菲特就會遇到很多細節上的困擾。也因此市面上大部分寫巴菲特的投資法都有些走莖...

建議你可以先讀"和巴菲特同步買進"這本書,比較接近巴菲特方法的本質。讀懂以後試著實做,然後修正細節以符合台灣市場。

遇到問題可以再提出討論囉~

Young


加點自已的意見:

事實上,長期投資被大家推崇,我覺得最大的理由的賺錢賺的心安理得… 投資一家好公司、好公司有賺錢,分紅利給我們,很正常的賺錢方法,所以賺大錢都可以大聲說…

但短期投資、賺價差的,會讓大家覺得只是在利用市場不完美的機制在賺錢… (套一句我們副總說的話:"沒對社會有作實際的生產/服務"…) 所以要是賺大錢,也大概不敢大聲宣揚吧…

會有這樣的感受,是因為最近報紙報出說 Goldman Sachs (應該是這家沒錯了) 內部交易的程式碼被偷了… 而這程式碼被發現,可以讓公司在 "瞬間" 作交易… 每筆交易的價差 / 獲利極小,但量大,所以獲利非常可觀…

新聞沒說很清楚,我猜就是用程式尋找所有可能的零風險套利機會,並馬上套利的程式吧…

賺錢的方法真的是人想出來的,這類的 "超短線" 交易 (不看基本分析,連歷史線圖都不需要),只需要作到尋找大量的 "目前買價" / "目前賣價",尋找可套利機會,並 "瞬間" 滿足套利機會,就可賺錢…

jamaica


本文轉貼自:http://cashflow.tw/ShowPost.aspx?PageIndex=2&PostID=2257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富裕自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